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探索争鸣
    刘晓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1): 73-80.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08
    体育中对两性的不同态度,不仅是一个历史传统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反思和批判的理论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伦理学角度对体育参与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体育活动对女性的限制与排斥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女性的运动表现逊色于男性运动员的所谓统计学“事实”;二是出于对保护女性运动员免受伤害的考虑;三是体育对男性特征的偏向。本文围绕上述三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纷争,并逐一进行反思,旨在讨论从体育中的性别定位导向个体人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的特征,并思考从对体育中的性别二元论引向对性别的辩证理解。
  • 成果与报告
    李彦兴, 唐建倦, 黄辰鑫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6): 12-19.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6.002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对数字技术赋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进行探赜。价值意蕴: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智能化;推动后备人才培养环节的精准化;加快竞技体育科技创新的广泛化;促进竞技体育领域数字人才的规模化。现实问题:数字协同理念尚未形成,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政策导向缺乏实施细则,数字化转型风险难以预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数字技术研发资金供需口压力较大;复合型数字人才匮乏,复合型数字人才流动不均衡。优化路径:树立人才培养数字协同理念,搭建竞技体育数据共享平台;制定数字嵌入实施细则,自上而下调动行为主体积极性;加快数字基建升级改造,拓展合作助力技术研发;建设复合型数字人才队伍,保障人力资源均衡流动。
  • 特约专稿
    展恩燕, 刘海元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4): 11-2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4.002
    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基于25份学校体育相关政策文件,以强国建设、教育现代化及“五育并举”对学校体育的要求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路径,以期从全局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真正落实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研究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之举是提高站位,深刻认识学校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此基础上,协同联动,推进学校体育综合发展;面向未来,注重全学段一体化发展;深化改革,促进课内外全方位发展;精准施策,加强体育教师高质量发展;适应需求,推动学校体育场地立体化发展;破立并举,深化学校体育评价改革;强化教科研,引领学校体育科学化发展。通过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实现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从而真正发挥学校体育以体育人的独特功能。
  • 探索争鸣
    邓庆, 郭立亚, 李晓波, 马跃南, 宫鲁鸣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93-105.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10
    构建中国篮球技战术体系是探索中国特色篮球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打破长期走模仿西方篮球技战术的必由之路。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实地调研法对中国特色篮球技战术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对中国特色篮球技战术的学理内涵及逻辑主线进行了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特色篮球技战术体系构建面临篮球技战术原创性理论匮乏和近十五年我国篮球技战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为此建议:1)中国篮球回归本土篮球技战术思想;2)以中国画圆技战术体系构建为突破口;3)坚持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篮球技战术发展;4)积极调动多元协调参与,构筑培育中国篮球技战术人才体系,四方面探索推进路径,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篮球技战术体系的构建。
  • 专题析微
    居方圆, 谢彬, 陈思同, 徐闻博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53-6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6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但目前多侧重于技能导向学习,忽视多元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薄弱。旨在以“身体素养”理念为导向,描绘体育教师视角下学生的练习表征与具身体验,阐述其具身实践中学情分析与方法选择,并提出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质量提升路径。发现开放式项目侧重于能力表现、情境学习、互动感知,身体经验、自我察觉和动作学习是封闭式项目教学的核心。质量提升路径包含能力增强为“源”、动机培养为“引”、情境教学为“轴”、协作共学为“面”;认知理解为“根”、情感获得为“辅”、具身体验为“本”。着眼于解决我国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现实困境,亦是身体素养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 进展与动向
    韩世昊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6): 62-70.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6.007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锚定农业强国、体育强国及健康中国建设愿景,基于共生理论视角,阐释乡村体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蕴、困境及策略。价值意蕴:多元化乡村体育产业业态激活乡村产业活力,复合型乡村体育人才充实乡村人才队伍力量,优秀的乡村体育文化是繁荣乡村文化的载体,丰富的体育生态禀赋夯实乡村生态物质基础,骤增的乡村体育组织提升乡村组织治理效能。针对乡村体育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遭遇的产业供需失衡矛盾、人才队伍发展迟滞、文化信任危机加剧、生态认知普遍不足及组织协调治理效能较低等问题,提出以下纾困对策:共生单元方面,乡村体育主体激活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共生模式方面,乡村体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共生环境方面,乡村体育与乡村振兴的外部支撑体系完善。
  • 专题析微
    崔乐泉, 郭家欣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1): 37-44.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0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国家缔造、历史书写、文化创造、民族精神培育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这一作用机制生成的基础,突出体现在各民族体育文化于相互吸纳、彼此交融等文化共生理念中呈现出的价值追求与文化观念。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生的凝练及文化实践的提升,历经了由多元发展到共生凝聚、从共同进步到共有传承的不同历史进程,并最终指向于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传承中,民族传统体育既内蕴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实体的共同认知,亦生成了各民族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以及命运与共的共有情感。在中华体育文明共同价值伦理影响下,经过认知发展、情感生成以及价值指向三个层面的文化共生储备,逐步积淀为一种共生的东方体育文化模式。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民族体育共有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共有体育文化认知的达成,为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归属、缔结共认价值观念夯实了根基。
  • 湾区著声
    赵富学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1-10.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1
    体育教学不仅是增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与教学把握进行深入探索。研究认为,体育教学领域要牢牢把握体育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多元价值,从主题、资源、方法、信息四个方面着手,通过强化向度、拓展素材、丰富案例、融入技术等方式,构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维度。在此基础上,研究厘清了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要点,探明了紧抓体育教学主课堂、拓展课外体育大课堂、探索网络教学新课堂、升级体育竞赛活课堂、创新课程思政融课堂的教学路径,为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体育教学领域的推展提供理论指导。
  • 专题析微
    马艳红, 慕加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43-5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5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化为学校体育发展带来了巨大变革,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梳理数字化赋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三重逻辑、实现机制与路径指向。发现数字化赋能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蕴含着以国家政策为支撑的历史逻辑,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框架的理论逻辑,以数字技术发展为动力的现实逻辑。数字化通过拓宽教育时空、提升教学能效、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体育教师专业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扩增、专业能力延展、专业情意深化。基于此,建议培育技术自觉观念,驱动体育教师数字意识升级;构建数字资源生态,促进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革新;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助力体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深化人机协同理念,筑牢体育教师职业价值根基。
  • 热点究诘
    孙科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1): 100-110.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11
    体重管理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历史变迁中,从古代“肥者年质壮大”向现代“减肥减重”转变,体重早已超越了生物学属性,隐喻了社会与文化中的多元身体叙事表达和审美消解,转喻为身份象征,成为权力与资本的身体规训符号。“体重管理年”活动的提出,既是我国积极面对健康危机的主动破局,又是解决国家医疗保障体系结构性矛盾和人口结构转型的应对方略,更是保障国家健康人力资本的有效举措。体育在体重管理行动中独具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应依托体育对体重管理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运动干预、科学健身、健康促进、产业转型、价值引导、行为示范的优势作用,主动承接体重管理不容回避的时代使命,使体重成为实现国家居民健康状况好转的显示器,有效促成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的晴雨表。
  • 探索争鸣
    张帅, 朱佳滨, 常龙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106-115.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11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加拿大冰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阐述,发现其被誉为运动员长期发展模式,是目前全世界冰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最优秀的训练途径之一。其次对模式的组织机构、培养理念、阶段划分、发展途径分别进行了解析,总结出加拿大后备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政府和协会联合推动冰球运动在全国发展;完备的学训培养体系打造全面发展的运动员;“金字塔”式赛事体系提供全方位历练空间;专业化教练团队网络覆盖各年龄和阶段赛事。最后基于加拿大经验提出对我国冰球运动发展的启示:加大场馆建设和服务供给,建立多元融合的保障体系;构建和完善选拔机制体制,创造多元化人才培养环境;创建和发展本土赛事体系,丰富球员训练和参赛平台;因地制宜拓展路径与受众,提高教练数量和执教质量。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进而提出加拿大经验启示,以期优化我国冰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助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
  • 探索争鸣
    余思均, 熊禄全, 谭青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1): 62-7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07
    作为根植于电子游戏与竞技文化的新兴文化,电竞文化逐渐从昔日的“污名”标签转向如今的“正面”形象。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电竞文化正名的脉络、动因及未来路向。研究认为,国内电竞文化形象经历了“电子鸦片”到“竞技项目”的文化符号转向、“网瘾少年”到“运动员”的文化身份转向以及文化价值由“负”至“正”的正名过程。这得益于国内电竞政策体系、电竞产业、电竞赛事、电竞文化传播媒介等行业环境的持续优化,驱动社会逐渐改变电竞文化形象的刻板印象。其全面正名仍任重道远,应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引导电竞文化健康发展;以文化IP塑造为重点,增强电竞文化符号渲染力;以身份认同促进为基础,提升电竞文化群体凝聚力;以跨界合作拓展为抓手,扩大电竞文化价值影响力。
  • 成果与报告
    李飒爽, 陈小英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6): 1-11.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6.001
    聚焦香港居民,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理论视角,基于S-O-R理论的“刺激(Stimulus)→机体(Organism)→反应(Response)”总体框架,探讨香港居民第十五届全运会赛前结果感知、赛事支持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香港居民在第十五届全运会赛前形成的积极结果感知正向显著影响赛事支持和国家认同;消极结果感知负向显著影响赛事支持和国家认同;赛事支持正向显著影响国家认同。研究表明:强化积极结果感知的有利影响,有助于形成赛事支持,塑造国家认同的情感空间;削弱消极结果感知的不利影响,可巩固赛事支持,维护国家认同的心理根基;利用赛事支持作为增进国家认同的催化剂,从而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社会归属感。
  • 学人笃论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20-31.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3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是否稳固和动态更新;2)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实践分为四个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治理体系效率提高;经济层面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增长;社会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文化多样;环境层面促进体育非遗环境治理;3)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分为三个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的记录与建档;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变现;4)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知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积累与演变。
  • 专题析微
    尹志华, 刘皓晖, 孙铭珠, 孟涵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32-4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4
    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不仅承担体育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其在素养导向课程改革时代就不仅要具备体育核心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健康教育核心素养。当前,我国体育教师面临自身健康素养水平整体偏低、健康应急处理素养有待提升、健康传播素养有待加强、健康教育教学素养有待强化等问题。新时代对体育教师提出了大力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强化健康应急处理素养、扩大自身健康传播影响力、提升健康教育教学素养水平。基于此,未来需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中贯彻“健康共治”思想、构建健康导向的职前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系统开展体育教师健康教育专题研修、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实践工作。
  • 湾区著声
    陈元欣, 徐杰忠, 徐泽涵, 时宵, 王星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1): 1-1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1.001
    利用城市自然环境进行户外运动空间营造是丰富全民健身空间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打造高质量城市户外运动目的地,激发户外运动消费活力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城市户外运动空间营造的逻辑、困境、经验与启示进行探讨。认为,城市户外运动空间包括自然资源直接开放、配套设施有机嵌入、专属场地设施建造、其他场地复合利用等4种类型。城市户外运动空间营造具有破解全民健身空间困局、助力美丽城市建设、支持产业要素空间协同的价值,但也面临生态保护与功能开发的强度失衡、刚性规划与弹性需求的时序错位、技术嵌入与业态联合的场景缺失、社会资本与公众参与的机制薄弱等困境。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坚持生态保护与空间拓展有机统一的设计理念、强调空间整合与多维需求有效衔接的开发布局、营造数字赋能与业态融合共生驱动的使用场景、建立政府引导与多元共治长效协同的管理机制。提出本土启示:注重理念升维,实现空间利用与生态底线的有效耦合;突破开发边界,构建空间统筹与需求适配的规划体系;推动场景革新,促进数字技术与业态融合的共生赋能;创新制度设计,健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机制。
  • 进展与动向
    徐惠, 邓小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6): 53-61.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6.006
    推动老旧小区体育设施适老化改造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应有之义,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打造韧性社区的有效举措。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探讨我国老旧小区体育设施适老化改造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旧小区体育设施适老化改造存在适应不恰、目标失配、整合不顺、维系不稳等问题。研究认为,应从优化配套政策体系,全方位激发改造动力;形成决策共商氛围,多形式推动供需匹配;构建资金共担机制,多渠道整合改造资源;打造长效建管机制,全过程提升改造效能等方面推进老旧小区体育设施适老化改造。
  • 探索争鸣
    董宏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84-92.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9
    体卫融合发展将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强调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疾病,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全覆盖式的主动健康促进。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我国青少年体卫融合发展的内在价值,廓清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构建了实现的具体路径。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体卫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引领青少年健康促进模式变革、推动青少年健康的关口前移、形成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补齐青少年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短板方面。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青少年体卫融合健康促进模式有待拓展、青少年主动健康的制度建设不完善、青少年体卫融合多元协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及青少年体卫融合消费业态较少等问题。需要打造以预防和治疗结合为指导的青少年主动健康促进体系;深化青少年健康管理体系改革,强化政策执行力的制度支撑;明确多元主体的权责规定,提高多主体协同治理效能和激发青少年体育消费潜力,强化体卫融合消费业态发展进行路径优化。
  • 成果与报告
    游茂林, 屈乔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4, 44(4): 58-67.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4.04.006
    在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背景下,为评估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滑雪旅游获得的经济贡献,研究以位于南方的H省S地区为例,采用旅游卫星账户(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分析方法,考察发展滑雪旅游后当地旅游业总收入、总产出、产业旅游产出份额和旅游业增加值的变化。结果显示:(1)发展滑雪旅游引来大量国内游客,明显提高S地区的旅游业产值,使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核心支柱产业;(2)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滑雪旅游有助于当地旅游业收入增长,但应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保有合适数量的滑雪场;(3)滑雪旅游存在导致当地产业结构失衡的风险,除了充分发挥滑雪旅游的带动效应,还要根据滑雪旅游的特色,优化相关产业结构。因此,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发展滑雪旅游将获得积极收益,但需要应对过度开发、长期效应衰退、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 学人笃论
    陈章, 谭达顺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5, 45(2): 11-19. https://doi.org/10.13830/j.cnki.cn44-1129/g8.2025.02.002
    活态传承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活态传承的价值是: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和谱写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主要困境:(1)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数字化保护进程滞后;(2)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文化缺场频出;(3)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教育普及度不足;(4)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产业融合不深。为推动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构建“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科技、文化、教育、产业”四位一体的活态传承发展模式,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体育器械制作技艺保护的数字化、文化的在场化、教育的普及化、生产的产业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落实“三个转变”、完善“三个机制”和搭建“三个平台”的发展路径以推动发展模式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