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成果与报告
  • 成果与报告
    郭法博, 易剑东, 任慧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许多运动项目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况。以北京冬奥周期内的冰雪运动为例,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阐释了我国运动项目快速发展中动员式治理的机制,尤其是背后的制度生产过程的政策工具系统和协同运作模式。研究发现:动员式治理由国家体育愿景发起,由政府、社会和市场主体三方互动,通过政策工具和社会动员促进资源有效集中而形成。治理有效性依赖于中央政府体育政策的权威性、地方政府执行力和动员响应程度,尤其是政策工具的复合使用。研究认为,动员式治理为认识新型举国体制下体育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尤其是体育产业动员中政府行为与产业政策的可持续性,为提升运动项目的发展格局、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发展速度提供了很强的动力,但很难长期保持,群众性冰雪项目普及从根本上依赖于冰雪项目文化滋养。
  • 成果与报告
    李朝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中国之后的南派武术,其突显点是与中华民族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新时代更是彰显出了粤港澳大湾区民众行动交往的媒介,情感沟通的桥梁,情谊连接的纽带。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南拳”一词最早出现于明隆庆二年的《江南经略》中。“南拳”词义的变迁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认知-再否定、发现发展完善”三个阶段。南拳的演进经过了以拳种为内容的传统南拳和以运动项目为内容的现代南拳两个历程。它是一个“从生存需要(防身报国),到生活需要(技能传承),再到生命需要(人类健康)”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本能到技能,从技艺到文化,再到通过体育运动形式”来表现技艺文化内容的发展过程。
  • 成果与报告
    徐上斐, 倪依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法,以四川省甘孜州的转山活动为研究个案,基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范式,解读一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性演进。研究认为:从仪式性转山到康定转山会地变迁,源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趋向、体育现代性的入场、族群认同的强化、功能的适应性变化。其本质是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性演进中的生存策略,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康定转山会杂糅了地方性经验,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现代性再造,契合了体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逻辑、体育融入区域社会治理的逻辑、体育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充分繁荣的逻辑。从仪式性转山到康定转山会的演进,是集合了现代性、人文精神、生态和谐于一体的身体在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 成果与报告
    沈莹莹, 符鑫博, 邹智, 龚嘉恒, 万宇, 王鑫, 侯晓晖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特殊奥林匹克融合足球训练对智力障碍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为特奥融合足球训练的推广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广州市三所院校的76名8-17岁男性智力障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保持原有的常规体育活动,实验组进行6个月的特奥融合足球训练,频率每周两次,每次90分钟。干预前后用特殊体适能评估工具对智力障碍学生健康体适能进行评估。结果①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三个年龄段的身高、体重均显著性升高(P<0.05),腰围无显著性变化(P>0.05),对照组8-10岁、11-14岁的身高、体重和三个年龄段的腰围显著性升高(P<0.05),且实验组各年龄段的腰围增加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②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三个年龄段的肺活量显著性升高(P<0.05),没有显著差异,且实验组各年龄段的肺活量增加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实验组三个年龄段的腹桥时长显著性升高(P<0.05),对照组8-10岁,11-14岁的腹桥时长显著性降低(P<0.05),且实验组各年龄段的腹桥时长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对照组三个年龄段的一分钟仰卧起坐个数显著性降低(P<0.05),实验组各年龄段的一分钟仰卧起坐个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各年龄段的一分钟仰卧起坐个数增加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特奥融合足球训练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健康体适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是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运动康复干预的有效途径。
  • 成果与报告
    吴安月, 张文鹏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是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也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生成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理念与价值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要以体育与健康学科为基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主题与任务驱动为设计形式和以健身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为根本属性。在理念上围绕五个维度来形塑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即遵循以学生健康为核心的健康理念、形塑以传播知识为载体的育人理念、强调以交流互动为主轴的情感理念、提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高阶思维能力理念、发展以教学创新为主旨的创新理念。在价值上以三个有利于来彰显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教学,即有利于统筹德智体美劳来培育时代新人、有益于整合课程资源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和有助于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并以大概念、情境教学法促进体育与健康跨主题教学的实施。
  • 成果与报告
    符壮, 徐惠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使“全民健康”的概念成了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也成了我国未来健康事业的奋斗目标。“全民健康”不是对“全民健身”的取代和升级,而是为全民健身提出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框架,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是构建健康中国的必经之路。当前,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存在缺乏全民健康专门管理机构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的缺失等困境,提出要通过构建国家公益性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激发市场活力营造全民健康的商业运行机制等来理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通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引导全民健身行动向全民健康目标迈进,加快培养全民健康相关专业人才等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关键步骤,以此推进我国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 成果与报告
    赵芸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体育自治背景下,国际体育组织是维持国际体育社会有序运转的权威主体,其争议解决、履行权责的问题始终备受关注。国际体育组织的问责制度具有问责对象的高度自治性、问责主体与问责对象间存有契约关系、问责依据的多元性之特点。在问责过程中,体育自治权与国家管辖权、公平公正价值与公共利益价值、国际体育组织的有限责任与当事方合法权益间的价值出现竞合。这些问题可尝试在组织文件中明晰问责路径、增设CAS管辖权条款、明确国际体育组织性质地位等措施予以解决。国际体育组织问责制对中国的启示主要有:中国政府尊重国际体育组织的自治性并保护本国体育主权、国内体育组织熟悉掌握国际体育规则并与之接轨、运动员通过有效途径保障权益并积极参与国际体育活动、中国海外体育投资者充分注意国际体育组织的有限责任。
  • 成果与报告
    田胜国, 张大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政府履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效供给的责任问题,是关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政府履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效供给责任的依据、定位、困境与进路进行阐释。提出政府履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效供给责任是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要求,按照“分级-分类”的分析框架可将其划分为顶层设计、组织实施、核心驱动、需求识别、培育引导和行为约束等6个方面。认为我国政府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有效供给中的责任履行存在目标定位有待拓展、职责边界尚未厘清、运行机制仍需优化、监督体系亟待建立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强化责任履行的目标导向、划定责任履行的政府边界、优化责任履行的运行机制、构建责任履行的监管体系等方面加强责任建设。
  • 成果与报告
    王松, 郭振, 刘波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埃利亚斯是体育社会学先驱之一,在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融通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思想的资源,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建构中国自主的体育社会学知识体系。发轫于“文明的进程”的体育,勾勒出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思想的出场语境,呈现从社会学知识生产到体育社会学知识生产的历史逻辑。把体育作为方法,埃利亚斯审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以现代体育何以解控受控的情感、为何从英国起源发展以及有何重要的社会意义三个基本问题的连续追问,建构起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思想的问题论域。激活埃利亚斯体育社会学思想的想象力,遵循“历史—轨迹”的逻辑进路,明确体育文明史研究思路,并以体育的发生窥探中国文明的进程——呈现“文人化”轨迹。
  • 进展与动向
  • 进展与动向
    付宇超, 乔玉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系统性梳理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研究进展与演进历程,以1993—2022年687篇“北大核心”、CSSCI、CSCD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OOC、VOSviewer等知识图谱工具,从时间分布、作者分布等方面探究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的研究现状,并从主题演进、前沿热点、未来趋势等3方面探究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研究概况。结果发现:①我国体育举国体制改革研究兴起于1993年,可划分为萌芽期(1993—2000年)、稳步增长期(2001—2010年)、缓慢波动下降期(2011—2020年)、再次增长期(2021至今)4个阶段。各阶段发文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波动起伏与30年来国内重大体育事件紧密相关。②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竞技体育”的“制度”“管理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奥运战略”而展开,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体育举国体制的“废”与“存”,“坚持”与“完善”,“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③热点转换紧跟“奥运争光计划”“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等国家战略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政策导向性明显。④未来研究将围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之路”“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新型举国体制”等前沿热点展开。
  • 进展与动向
    覃立, 罗诗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竞技类体育比赛缺乏可重复性,比赛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零假设显著性检验无法精准实现对运动比赛的预测和对运动员状态的评估,贝叶斯方法的先验方式和结果迭代修正可克服上述困难。运用文献法、对比分析法收集国外学者运用贝叶斯方法研究竞技体育比赛和运动训练问题的文献,发现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贝叶斯方法运用于竞技体育科研的前景分析;赛前专门性训练的相关研究;赛中相关研究;赛后相关研究;运动员选材与青少年训练研究。研究认为,与频率学派相比,贝叶斯方法在运动训练与竞赛研究中的应用优势在于:算法原理与人类运动预测行为机制近似,适合处理不确定性因素,契合训练与赛事的技术数据特征,在技术数据稀缺时具有预测优势,支持多层次建模。研究指出,重视贝叶斯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填补国内外体育科研的数字鸿沟,有助于我国体育学界回应“可重复性危机”问题;有助于推动我国体育数据库建设,有助于我国体育学科内涵的挖掘。
  • 探索与争鸣
  • 探索与争鸣
    曹冰婵, 刘亚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区域群众性体育赛事赋能体育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现实镜鉴进行探赜,最终提出路径选择。区域群众性体育赛事赋能体育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在于响应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号召、驱动区域体育文化产业纵深发展、推进区域体育文化根脉赓续传承。“赛事+文化创新”,深耕区域体育文化独特内核;“赛事+科技助力”,推动区域体育文化数字转型;“赛事+资源整合”,构建区域体育文化循环格局是“村BA”“村超”等区域群众性体育赛事为体育文化振兴提供的现实镜鉴。最终,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区域群众性体育赛事赋能体育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旨在激发我国体育文化的活力,推动体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 探索与争鸣
    谢翰希, 陈谦, 李杰, 司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合使用时间、空间和时空结合三种视觉掩蔽范式,探究影响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接发球知觉预判的关键运动信息及其特点规律。方法按照性别、运动水平匹配实验参与者,设置专家和新手组。依据持球状态(有/无球)、掩蔽部位(手臂、手腕球拍)和时段(准备动作至击球前80ms、击球前80ms至击球后80ms、击球后80ms至挥拍结束)分别制作时间、空间和时空掩蔽实验材料共22段。使用 E-Prime 软件按掩蔽类型编制视频,每类随机呈现3次共计66试次,并记录反应时和正确作答率进行分析。结果(1)掩蔽手腕球拍对接发球知觉预判影响最为显著;(2)手腕球拍信息在第二、三时段预判时较为重要,专家在主信息检索上少于新手,次要信息检索上多于新手;时间掩蔽对运动员认知路径和预判信息产生影响;(3)不同时间、空间、时空结合掩蔽范式下,专家、新手接发球知觉预判存在机制差异。结论专家组知觉预判认知路径稳定、清晰;新手存在预判滞后性。
  • 探索与争鸣
    贾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媒介环境为分析框架,从健身媒介的自身属性特征以及所建构的媒介环境分析其所衍生的媒介偏向,以探讨数字健身媒介在人们健身文化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数字健身媒介在其独特的感知、符号和社会环境下,通过感官系统的延伸、多重符号的卷入和运动社交的嵌套,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健身媒介的大众化、具身化、平等化和聚合化偏向。把时间偏倚的单向体育知识传播转变为空间偏倚的双向健身资讯获取,使单一性的运动体验升级为感性的身体经验,将垄断性的精英式运动推向普适性的大众运动,令个人化的运动行为转变为聚合式的社交行动,从而在技术革新与关系重构的过程中开启了大众健身的新图景。然而我们在享有数字健身媒介带来的多元场景和便捷体验的同时,也要关注新技术可能导致的身体异化和运动虚化等潜在风险。